下班回家的路上,收聽一檔關于飲食的節(jié)目,一家具有地道上海風味的飯店負責人在介紹自己的風格時表示,為了適合北京人的口味,對上海菜做了一些改良,減少了菜的甜味。主持人問到假如客人是來自上海,到這個飯店就是為了品嘗正宗的上海菜,而改良的飯菜會不會讓客人失望時,這位負責人回答,“我們的服務員都是經過訓練的,會根據客人的言談判斷顧客是哪里人,然后側面詢問證實。如果是真正的上海人,服務員會把這個信息傳遞給后堂,廚師就根據客人的情況下料,滿足顧客的需要。”
對于加油站來說,尤其是大城市的大部分加油站的硬件和油品質量都差不多,要想贏得顧客,比拼的就是服務,就是誰會調好眾人的“口味”。加油站特別是大城市的加油站,每天的車流量大,且顧客的層次復雜,有座駕是奔馳、寶馬的老板,也有腳踏摩的的殘疾人;有靠車輪為生的出租車司機,也有指揮萬千人馬的企業(yè)老總。不同的人,不同的車,對提供服務的要求不同,有些要求加油時間越短越好,有的加完油還想與加油員交談幾句;有的人加油不喜歡下車,有些則要逛逛便利店;有的司機要加一杯熱水,有些卻喜歡要份報紙。因此,在實際的加油工作中,我們要以《加油站管理規(guī)范》和加油十三步法為綱,靈活地運用。比如為顧客“開啟車門”,有些人不喜歡別人為自己開啟車門,而硬性去做,就會引起客戶的不滿。作為加油員,要學會察言觀色,看到客人想下車時,再為他開門。反之,如果看到客人在車內整理東西,就暫時不要做這一步。再如問候語,可以根據客戶的身份不同,使用不同的稱呼。對西裝革履的客人用“先生,您好”,對于常來加油的出租車司機,一句“師傅,來了”更顯親切,而土生土長的北京漢子更喜歡“大哥”這個稱呼。
可見,即使優(yōu)質服務,也得學會“看人下菜碟”,否則可能會事與愿違。










